科学研究STUDY
友情链接LINKS
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方向 科学研究

         引领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和汕头经济特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围绕结构工程、桥梁和道路工程、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等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形成了“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环境岩土工程”三个特色研究方向。在大型建筑和大跨结构、结构健康监测与评价、智能材料与结构、桥梁和城市地下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并应用于广州新国际广场、深圳京基金融中心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珠三角城际铁路隧道等100多个重大工程中,取得了一些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近三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横向项目等7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立项经费超过1950万元;发表论文286篇,其中SCI论文164篇,ESI 高被引论文 10 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

        此外,我系王泉院士、沈水龙教授依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职业生涯)、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单年度),王泉教授入选Materials学科榜单,沈水龙教授入选Geological & Geomatics Engineering学科榜单。意味着我系学者在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领域内国际顶尖水平行列,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实现了学校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新突破。

 

主要研究方向:

1.结构工程

       拥有广东省结构安全与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教育厅结构与风洞重点实验室,是“结构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主要支撑方向。开展工程结构振动、智能材料与结构设计、损伤与断裂评估等方向研究。发展了结构健康监测的智能化方法,开拓了基于碳纳米管的机敏混凝土等新型工程材料研究领域,提出了结构三维动态断裂预报的新方法。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并在多项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为国家和地方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2. 防灾减灾工程

       建设有“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广东省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大型建筑和大跨结构的抗风和抗震、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识别、钢结构疲劳、裂纹与火灾图像识别等方面研究,是我国风工程早期研究基地之一。提出了结构风荷载确定方法和风致响应预测模型,发展了能分离环境与运行因素影响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成果应用于广州新国际广场、深圳京基金融中心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等数十项重大工程。

3. 环境岩土工程

       建设有“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点。开展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机理、城市基础设施智能运维等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地下水渗流侵蚀对施工安全与隧道长期沉降影响的计算理论。在地铁系统智能运维、非饱和土力学与污染物扩散、流域与城市水质的保护、地下水安全控制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研究成果应用于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号线总承包管理、深圳春风大直径隧道、珠三角城际铁路隧道施工以及练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